關于我們
【高新轉載】肺結節(jié)的熱消融治療,必須知道的 6 問 6 答!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2-11 發(fā)布者 : 瀏覽:2670次
近年來,隨著低劑量螺旋 CT(LDCT) 篩查項目的廣泛開展,越來越多的無癥狀肺結節(jié)被發(fā)現(xiàn)。一些肺部結節(jié)常被認為可能是癌前病變或早期肺癌的征象,雖然手術治療能夠帶來極好的預后,但是,有些患者懼怕手術治療或因自身原因無法耐受手術治療。
另外,還有一部分患者被檢出多發(fā)磨玻璃結節(jié) (GGN),若采取手術切除治療,則剩余的肺組織可能不能滿足其正常生理需要。因此,對于這部分患者,亟待采取創(chuàng)傷更小的手術方式。
腫瘤熱消融是針對某一臟器中特定的一個或多個腫瘤病灶,利用熱產生的生物學效應直接導致病灶組織中的腫瘤細胞發(fā)生不可逆損傷或凝固性壞死的一種治療技術。目前用于 GGN 治療的主要包括射頻消融 (radiofrequency ablation, RFA)、微波消融 (microwave ablation, MWA) 和冷凍消融 (cryoablation), 但是由于肺臟和 GGN 具有相對特殊的組織結構,MWA 熱輻射在肺內有更高的對流性和更低的熱沉降效應,因此,MWA 對于治療 GGN 具有一定的優(yōu)勢。
一、哪些患者適合熱消融治療?
1.周圍型 GGN 患者因心肺功能差或高齡不能耐受手術切除、拒絕行手術切除、外科切除后又新出現(xiàn)的病灶或遺留病灶,患者無法耐受再次手術或拒絕再次手術、多發(fā) GGN(先消融主病灶,其他病灶根據發(fā)展情況考慮再次消融)、各種原因導致的重度胸膜粘連或胸膜腔閉鎖、單肺 (各種原因導致一側肺缺如)、重度焦慮,經心理或藥物治療無法緩解。
上述患者需經活檢病理證實為不典型腺瘤樣增生 (AAH)、原位腺癌 (AIS) 和微浸潤腺癌 (MIA),對于周圍型 GGN 樣浸潤性腺癌 (IAC) 患者要排除遠處轉移。
2.對于拒絕活檢又拒絕手術的患者,若有高危因素,影像學上有惡性征象 (如病灶 ≥ 15 mm、毛刺征、分葉征、胸膜凹陷、空泡征、血管集束征、動態(tài)觀察 GGN 增大、出現(xiàn)實性成分或實性成分增加等);雖然沒有高危因素,但是影像學上有惡性征象 (如病灶 >15 mm、毛刺征、分葉征、胸膜凹陷、空泡征、血管集束征、動態(tài)觀察 GGN 增大、出現(xiàn)實性成分或實性成分增加等);發(fā)現(xiàn) GGN 后極度緊張和焦慮,經心理或藥物治療無法緩解。建議首先多學科會診 (multidisciplinary team, MDT) 共同討論做出初步診療意見,在 MDT 的基礎上與患者共同決策 (shared decision making, SDM) 制定最終診療意見。
二、哪些患者不適合熱消融治療?
絕對禁忌證:
①血小板<50×109>18s,凝血酶原活動度<40%);③嚴重的肺纖維化和肺動脈高壓;④抗凝治療和 (或) 抗血小板藥物在消融前停用未超過 5-7d, 貝伐珠單抗末次使用間隔未超過 1 個月。
相對禁忌證:
①胸腔積液控制不佳者;②肝、腎、心、肺、腦功能嚴重不全者;③嚴重貧血、脫水及營養(yǎng)代謝嚴重紊亂,無法在短期內糾正或改善者;④嚴重全身感染、高熱患者;⑤美國東部腫瘤協(xié)作組 (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, ECOG) 評分 >3 分者;⑥發(fā)作期精神病患者;⑦合并其他腫瘤并有廣泛轉移者,預期生存期<6 個月;⑧植入心臟起搏器的患者使用 RFA 時要在充分評估患者心功能的情況下,可考慮 RFA 手術期間停止起搏器,手術后恢復起搏器。
三、如何引導實施熱消融治療?
由于 GGN 影像學上的特殊性,選擇合適的消融技術后,CT 是最常用和最準確的影像引導方式,操作過程是將熱消融針在 CT 引導下通過皮膚直接精準地穿刺入靶組織中進行消融。穿刺時建議 CT 掃描層厚 2.0 mm-2.5 mm,在肺窗下或合適的窗寬和窗位操作。
根據腫瘤的大小和部位可采用多種模式進行靶組織消融治療:
單次單點完成消融;
單次多點完成消融;
多針單次多點完成消融;
對于多發(fā)病灶多點單次 (每次消融 ≤ 3 個病灶) 或多次多點 (雙肺病灶間隔 15 d 左右) 完成消融。所使用的消融參數 (溫度、功率、時間、循環(huán)等) 根據不同的設備進行不同選擇。在消融過程中要監(jiān)測消融針是否脫靶、是否需要調整消融針、是否達到了預定消融范圍、是否有術中并發(fā)癥 (如出血、氣胸)。
四、熱消融后如何評價消融效果?
消融后由于消融區(qū)周圍的出血、水腫、滲出、炎性細胞的浸潤,消融后靶區(qū) (PTZ) 顯著大于原病灶的病變區(qū)域 (GTR),而這種影像學特征將持續(xù) 3 個月-4 個月,因此傳統(tǒng)的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 (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, RECIST) 不適合用于消融后局部療效的評價,特別是 GGN。
影像學評價一般分為早、中、晚三期:
早期 (一周內),共三層,內層:病灶內可出現(xiàn)實性或低密度泡影樣改變;中間層:圍繞著消融病灶周邊形成的消融后 GGN,一般認為 GGN 應超出肺結節(jié)周邊邊緣至少 5 mm 可達到肺 GGN 完全消融;外層:在 GGN 外有一層密度稍高于 GGN 的反應帶,這種典型的影像學改變稱為:「帽徽」征象或「煎蛋」征;
中期 (1 周-3 個月內),消融區(qū)可持續(xù)增大,消融后 GGN 消失,其周邊可能出現(xiàn)環(huán)繞清晰銳利的強化環(huán),稱為「蛋殼」征象;
后期 (3 個月后):靶區(qū)和一月左右基線比較基本穩(wěn)定,且可出現(xiàn)消失、縮小纖維化、空洞、結節(jié)、肺不張和增大 (可能增生纖維化) 等表現(xiàn)
局部療效評估以 4-6 周時病灶為基線分為:完全消融 (出現(xiàn)下列表現(xiàn)任何一項):病灶消失、完全形成空洞、病灶纖維化 (可為疤痕)、實性結節(jié)縮小或無變化或增大 (但 CT 掃描無造影劑異常強化征象)、肺不張 (肺不張內的病灶 CT 掃描無造影劑異常強化征象);不完全消融可能存在邊緣仍有 GGN 影像學表現(xiàn),殘存部分實性成分,實性結節(jié)無變化,后兩者可同時有增強 CT 下異常強化征象和 PET-CT 見異常代謝。臨床療效評估則需要定期隨訪,至少 6 個月。
五、熱消融術后如何隨訪?
術后 1 個月復查胸部 CT,3 個月后再復查胸部 CT,主要觀察局部病灶是否完全消融以及并發(fā)癥等。以后每 6 個月復查胸部 CT,主要觀察局部病灶是否復發(fā)、是否逐漸形成疤痕、肺內是否有新發(fā)病灶等。兩年后改為年度復查 CT。
轉載聲明:文章來源于 王福棟 丁香園腫瘤時間 作者:王福棟;編輯:景勝杰 版權申明【本官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且明確注明來源,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】

